從2020年新冠病毒在我國爆發(fā)后,全國餐飲業(yè)更加清楚認識到分餐制的重要性,且近期已經有新的標準,分餐方式主要有三種,分別是分餐為上菜、提供分餐公勺、分餐自取,使用的餐具也有要求,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吧。
日前,《餐飲分餐制服務指南》(GB/T 39002-2020)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(fā)布,于2020年6月21日正式實施。
該標準由山東舜和酒店集團、中國飯店協(xié)會、中國烹飪協(xié)會等單位聯合起草,對分餐制的定義、實施場景、要素要求、操作規(guī)范等做出明確規(guī)定,并且界定了分餐制標識樣式。
分餐方法和形式:
標準中提到,基于不同用餐場景和需求而設計的分餐方法和形式,一般分為分餐位上菜、提供分餐公勺、分餐自取。
1、分餐位上菜即按就餐人數將菜品分成單人份,每人一份呈現于餐桌;
2、提供分餐公勺是用餐中利用公勺、公筷、公叉、公夾或公刀等專用分餐工具實現分餐;
3、分餐自取則是使用獨立餐具,并由用餐者自取或由服務人員協(xié)助取餐實現的分餐。
分餐餐具區(qū)分:
公勺和公筷作為常用分餐餐具,應該通過造型、材質、色彩和尺寸與個人餐具進行區(qū)分,并且印制“公勺”“公筷”字樣。分餐餐具應有專門的盛放器皿,分餐餐具及其盛放容器使用前應清洗消毒。
菜品研發(fā)應充分考慮分餐需要;對有整體造型展示需求的菜品,宜考慮菜品分拆的技法設計;菜品傳送過程中還應通過對菜品加蓋隔離罩、為傳送人員佩戴防唾液飛濺透明口罩等方式,以防止交叉污染。
合餐制的歷史悠久,但飲食文化也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漸改變的。筷子既是夾菜的工具,也是進出口中的工具。在夾菜、送進口中、再夾菜的過程中,筷子無疑成為攜帶各位就餐者口液并且互相沾染,給每位就餐者帶來交叉感染的載體。從衛(wèi)生角度而言,分餐制則是一種更加文明、更為科學的進食方式,是飲食方式的進步。
7月28日《武漢市精神文明創(chuàng)建“十大行動”實施方案》公布,其中提到分餐公筷公勺、勤洗手、多通風,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“雙提升”。健康生活倡導行動倡導推行“分餐制”,提倡分餐公筷公勺等就餐方式,并且倡導勤洗手、多通風、“一米線”等良好習慣,普及健康生活常識,推廣文明生活習慣,引導市民養(yǎng)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。社區(qū)治理提質行動則提出構建完善包括便民市場、運動場地、文化活動中心、社區(qū)服務中心、醫(yī)療服務機構在內的15分鐘生活圈,設立15分鐘生活圈提示牌,著力打通市域社會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