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漢市持續(xù)落雨數(shù)天,水位上漲持續(xù),目前已經(jīng)武漢江提開始防洪,面對的三重壓力除了地勢、上泄下頂、中小河流防汛,面對各種問題,如何進行解決呢,下面看看詳細的內(nèi)容報道:
地勢低洼,洪水位常常高于城市地面
武漢的歷史,是一部與水共生、與水相爭的歷史。千百年來,長江洪水給城市的壓力始終存在。特別是1954年、1998年暴發(fā)的大洪水,至今仍讓不少武漢人回憶起來感到心驚。
武漢市水務(wù)科學研究院院長王懷清表示,武漢的防洪壓力源于自身地勢較低這一“先天不足”。除少數(shù)山丘和湖塘外,武漢市區(qū)的一般地面高程為21米至27米,平均地面高程為24米,自有記錄以來長江武漢關(guān)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為25.56米,高出地面1.56米。也就是說,到了汛期,如無堤防,江水會直接淹沒城區(qū)。
7日17時,漢口站水位27.42米,已高于武漢平均地面高程3米多。在漢口地區(qū),漢口江灘的二級平臺已被江水淹沒。
上泄下頂兩邊灌,長江武漢段承受著“上下夾擊”
對于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武漢來說,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壓力主要來自于“上泄下頂兩邊灌”。上泄指的是長江上游的下泄流量;下頂指下游鄱陽湖對長江武漢段的頂托;兩邊灌,分別是漢江和洞庭湖方向的來水。其中,上游來水是武漢洪水量的主體。目前,雖然漢江水位也維持在警戒線以上,但長江武漢段暫未受到漢江及下游鄱陽湖頂托的影響。
“可一旦四方同時施加壓力,就有可能導致大洪水的暴發(fā)?!蓖鯌亚逭f,1954年、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如此。當時上游來水大,洞庭湖、漢江猛灌,下游鄱陽湖漲水嚴重,對長江武漢段形成頂托之勢。因此武漢歷來把防汛當成天大的事,寧可備過不可備不足。
中小河流防汛壓力增大,區(qū)域性洪水的危害性很大
1998年,長江干堤進行了新一輪除險加固,堤防建設(shè)速度及程度遠超中小河流。事實上,受汛期降雨影響,武漢中小河流的防汛壓力更甚。
武漢有165條河流,其中一級連江支流7條。這些河流作為武漢防洪體系的重要影響因素,水位上漲過猛時,會給河流周邊區(qū)域帶來巨大的防汛壓力。在近年的防洪歷史中,舉水河就曾出現(xiàn)過一天之間跳漲7米的險象。
截至7日15時,我市中小河流防汛形勢嚴峻:府澴河童家湖閘外水位27.36米,超警戒水位1.36米,水位上漲;灄水河黃陂站水位26.99米,超警戒水位0.99米,水位上漲;通順河北垸閘前水位27.07米,超警戒水位0.57米,水位上漲;倒水李家集站水位26.61米,超設(shè)防水位0.31米,水位上漲。
“長江防汛形勢不容樂觀,中小河流防汛壓力增大?!蓖鯌亚宸Q,遭遇強降雨,中小河流周邊容易形成山洪。還有水庫,也必須牢牢盯著,一旦發(fā)生險情,下游的村莊、農(nóng)田將會受到重創(chuàng)。
總結(jié):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形勢異常嚴峻。武漢的防汛壓力主要受到特殊地形、上下夾擊和中小河流眾多三方面影響。
關(guān)于我們 丨 聯(lián)系我們 丨 廣告合作 丨 誠聘英才 丨 網(wǎng)站地圖
Copyright © 2018 武漢門戶網(wǎng) kudan.com.cn鄂ICP備16007396號-6